“种豆南山下创达盈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” 每当读到陶渊明这些清新自然的诗句,我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位悠然自得的隐者形象,他远离尘世喧嚣,在田园中享受着宁静与自由。然而,真实的陶渊明,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,他选择 “躺平” 的后果,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残酷得多。
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年,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。他的家族曾有过辉煌,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,官至大司马,封长沙郡公。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,家道已经中落。尽管如此,陶渊明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,熟读儒家经典,胸怀大志,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,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。
年轻的陶渊明,和那个时代的许多文人一样,踏上了入仕的道路。他的第一次出仕,是担任江州祭酒。这是一个负责教育和文化事务的官职,对于饱读诗书的陶渊明来说,本应是施展才华的好机会。然而,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。当时的官场,黑暗腐败,勾心斗角。陶渊明生性刚直,不愿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,不久后,他便因 “不堪吏职”,辞官回家了。这一选择,在《宋书・陶潜传》中有明确记载:“亲老家贫,起为州祭酒,不堪吏职,少日,自解归。”
展开剩余84%第一次辞官后的陶渊明,并没有放弃对仕途的追求。毕竟,家庭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,他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来维持生计。于是,在亲友的劝说下,他再次出仕,先后担任过桓玄的属官、刘裕的参军以及刘敬宣的参军等职务。然而,每一次出仕,他都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矛盾之中。官场的虚伪和污浊,让他感到无比厌恶;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,又时刻在他心中萦绕。在桓玄手下任职时,正值桓玄准备篡晋称帝,政治局势波谲云诡。陶渊明虽身处其中,却深感无力,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冲突。在给友人的信中,他曾写道:“如何舍此去,遥遥至西荆。”(《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》)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仕途的无奈与迷茫。
就这样创达盈,陶渊明在官场和田园之间徘徊了多年。直到公元 405 年,命运的转折点出现了。这一年,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。这本是一个不错的职位,俸禄也还算丰厚。然而,仅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,陶渊明就做出了一个震惊世人的决定 —— 辞官归隐。关于他辞官的原因,流传最广的说法是 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当时,郡里派了一名督邮来彭泽县视察工作。按照惯例,陶渊明需要穿戴整齐,毕恭毕敬地去迎接督邮。但陶渊明生性高傲,不愿向这种小人低头,他气愤地说:“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乡里小人邪!”(《晋书・陶潜传》)于是,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,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田园。
“归去来兮,田园将芜胡不归!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悟已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实迷途其未远,觉今是而昨非。” 陶渊明的《归去来兮辞》,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。他终于摆脱了官场的束缚,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田园,过上了自己向往的生活。他在诗中描绘了田园生活的美好:“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。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狗吠深巷中,鸡鸣桑树颠。” 这样的生活,充满了生机与宁静,让人感到无比惬意。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很骨感。陶渊明回到田园后,才发现生活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。首先面临的问题,就是经济上的困境。虽然他有几亩薄田,但以他的农耕能力,根本无法获得足够的收成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。他在诗中无奈地写道: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” 从这些诗句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虽然辛勤劳作,但由于缺乏农耕经验,地里的庄稼长得并不好。而家中人口众多,除了他自己,还有妻子和五个儿子,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除了经济上的困难,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也给他带来了诸多问题。他生性好酒,几乎每天都要饮酒作乐。“性嗜酒,家贫不能常得。亲旧知其如此,或置酒而招之。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。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”(《五柳先生传》)他的这种饮酒习惯,不仅影响了他的身体健康,还导致他在农耕上投入的精力不足。有时候,他甚至因为醉酒而耽误了农时,使得庄稼的收成更加惨淡。
在这种情况下创达盈,陶渊明的家庭逐渐陷入了贫困的深渊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。家中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孩子们也跟着他一起受苦。而他的五个儿子,也没有一个成器的,这让他感到无比痛心。
陶渊明在四十四岁时,曾写过一首《责子》诗,诗中这样描述他的五个儿子:“白发被两鬓,肌肤不复实。虽有五男儿,总不好纸笔。阿舒已二八,懒惰故无匹。阿宣行志学,而不爱文术。雍端年十三,不识六与七。通子垂九龄,但觅梨与栗。天运苟如此,且进杯中物。” 从这首诗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的大儿子阿舒十六岁了,却懒惰无比;二儿子阿宣快到十五岁,也不喜欢读书学习;三儿子和四儿子雍、端是双胞胎,都十三岁了,连简单的数字都不认识;小儿子通子快九岁了,整天只知道找吃的。作为父亲,陶渊明看到儿子们如此不成器,内心的失落和无奈可想而知。但他并没有从自身寻找原因,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 “天运”,继续借酒消愁。
造成陶渊明儿子们不成器的原因,除了家庭贫困,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外,陶渊明自身的教育方式也存在很大问题。他长期沉迷于饮酒,对儿子们缺乏应有的关心和教导。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,他没有给予足够的引导和培养,导致孩子们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和性格。而且,他选择归隐田园,也让孩子们失去了接触外界、开阔眼界的机会。在那个时代,读书入仕是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途径,而陶渊明的儿子们却因为父亲的选择,失去了这样的机会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陶渊明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。长期的贫困生活和不规律的饮食习惯,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。而此时,他的家庭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为了生存,他不得不放下尊严,外出乞讨。“饥来驱我去,不知竟何之。行行至斯里,叩门拙言辞。主人解余意,遗赠岂虚来。谈谐终日夕,觞至辄倾杯。情欣新知欢,言咏遂赋诗。感子漂母惠,愧我非韩才。衔戢知何谢,冥报以相贻。”(《乞食》)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他乞讨的经历,读来让人感到心酸不已。堂堂一位大诗人,竟然沦落到靠乞讨为生的地步,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。
公元 427 年,陶渊明已经六十三岁了。这一年,他的身体彻底垮了下来。在贫病交加中,他离开了人世。临终前,他写下了《与子俨等疏》,在这封给儿子们的遗书中,他表达了对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后悔之情。他说:“吾年过五十,少而穷苦,每以家弊,东西游走。性刚才拙,与物多忤。自量为己,必贻俗患,僶俛辞世,使汝等幼而饥寒。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,败絮自拥,何惭儿子。此既一事矣。但恨邻靡二仲,室无莱妇,抱兹苦心,良独内愧。” 从这些文字中,我们可以看出,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给儿子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,内心充满了愧疚。但此时,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。
陶渊明去世后,他的五个儿子依然生活在贫困之中。他们没有继承父亲的文学才华,也没有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,最终都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。曾经辉煌一时的陶氏家族,在陶渊明这一代彻底走向了衰落。
回顾陶渊明的一生,他选择 “躺平”,放弃官场,回归田园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,但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他自己在贫困和饥饿中度过了晚年,最终悲惨地死去;而他的五个儿子,也因为他的选择,失去了改变命运的机会,一生碌碌无为。他的故事,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,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,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同时,也不能忽视现实的因素。有时候,一时的冲动和任性,可能会给我们和家人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。
当然,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和他对后世的影响。他的诗歌,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真挚深厚的情感,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。他所开创的田园诗派,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许多诗人都受到他的启发,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田园诗。但从他的人生经历中,我们也应该吸取教训,在面对生活的选择时,要更加理性和慎重。
那么,从陶渊明的故事中,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呢?首先,我们要明白,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,我们不能只沉浸在理想的世界中,而忽视了现实的生活。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,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因素,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。其次,作为父母,我们要对子女的成长负责。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的关心和教导,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,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。最后,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出路,不能轻易放弃。陶渊明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,如果能够更加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味地借酒消愁,也许他的人生会是另一种结局。
总之,陶渊明的故事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,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陶渊明,也让我们对人生的选择有了更深刻的思考。希望我们能够从他的经历中吸取教训创达盈,在今后的生活中,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,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。
发布于:山东省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